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簡稱EMI,有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兩種。傳導干擾主要是電子設備產生的干擾信號通過導電介質或公共電源線互相產生干擾;輻射干擾是指電子設備產生的干擾信號通過空間耦合把干擾信號傳給另一個電網絡或電子設備。
為了防止一些電子產品產生的電磁干擾影響或破壞其它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各國政府或一些國際組織都相繼提出或制定了一些對電子產品產生電磁干擾有關規章或標準,符合這些規章或標準的產品就可稱為具有電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電磁兼容性EMC標準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天天都在改變,這也是各國政府或經濟組織,保護自己利益經常采取的手段。
防治電磁兼容措施
抑制電磁污染的首要措施是找出污染源;其次是判斷污染侵入的路途,主要有傳導和輻射兩種方式,工作重點是確定干擾量。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應從產品的開發階段開始,并貫穿于整個產品或系統的開發,生產全過程。國內外大量的經驗表明,在產品或系統的研制生產過程中越早注意解決電磁兼容問題,越可以節約人力與物力。
電磁兼容設計的關鍵技術是對電磁干擾源的研究,從電磁干擾源處控制其電磁發射是治本的方法。控制干擾源的發射,除了從電磁干擾源產生的機理著手降低其產生電磁噪聲的電平外,還需廣泛地應用屏蔽(包括隔離)、濾波和接地技術。
屏蔽主要運用各種導電材料,制造成各種殼體并與大地連接,以切斷通過空間的靜電耦合、感應耦合或交變電磁場耦合形成的電磁噪聲傳播途徑,隔離主要運用繼電器、隔離變壓器或光電隔離器等器件來切斷電磁噪聲以傳導形式的傳播途徑,其特點是將兩部分電路的地線系統分隔開來,切斷通過阻抗進行耦合的可能。
濾波是在頻域上處理電磁噪聲的技術,為電磁噪聲提供一低阻抗的通路,以達到抑制電磁干擾的目的。例如,電源濾波器對50Hz的電源頻率呈現高阻抗,而對電磁噪聲頻譜呈現低阻抗。
接地包括接地、信號接地等。接地體的設計、地線的布置、接地線在各種不同頻率下的阻抗等不僅涉及產品或系統的電氣安全,而且關聯著電磁兼容和其測量技術。